一针一线诉说中国时尚,《风起霓裳》让传统刺绣绽放芳华

2021/02/01

刺绣,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,距今有二三千年历史,是真正的中国工艺奢侈品;刺绣,亦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道浓墨重彩的缩影,据《尚书》载,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“衣画而裳绣”。周代有“绣缋共职”的记载春秋时期就有了“衣必文绣”的风尚。

 

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而发展的刺绣,更其艺术价值而惊艳世界,被赞誉为“针尖下的油画”,“中国文化符号”。由优酷、陕文投艺达影视、国文影业联合出品,陈家霖执导,娜扎、许魏洲领衔主演,正在湖南卫视、优酷热播的《风起霓裳》,就是通过制衣大家安氏之女琉璃(娜扎饰)的视角,以高超刺绣技艺带领观众在一针一线中与中国文化来一场辉煌际遇。

 

用刺绣的方式诉说中国文化

史料《周礼·考工记》以“五彩备,谓之绣”的形式,记载了刺绣的实用价值与艺术地位。从实用性而言,中国人家里几乎所有布料制品都可以绣,从床单被面等床上用品,到衣服帽子等服饰,大到门帘、屏风等家用物品,小到钱包、钥匙袋等等,都是刺绣可以施展的天地。

 

从艺术性而言,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,各个时期、各个民族因生活习惯、风俗文化等不同,演变出不同的特色与优势。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,这些特色刺绣已然成为了一种反映风俗习惯和时代审美的艺术品,

 

《风起霓裳》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唐朝,由于经济和文化的繁荣,正是刺绣技术与应用有着长足进步的一个时期。几位唐代诗文大家都曾赋诗称颂刺绣技术的精巧与成品的华美。譬如李白在《赠裴司马》里就形容刺绣大家“翡翠黄金缕,绣成歌舞衣”;白居易诗《秦中吟》中称: “红楼富家女,金缕刺罗襦”;杜甫《丽人行》则谓“绣罗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银麒麟”,都是对当时瑰丽绚烂的刺绣文化的记载。

 

而《风起霓裳》则是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以极具制衣天赋的琉璃的成长与爱情为主线,全景式地展示唐代刺绣的风貌,徐徐揭开手工刺绣技艺各中魅力,吸引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,可谓是颇具匠心。

 

工艺科普与跌宕剧情沉浸融合

历史上,唐代无论是刺绣的技术发展,还是刺绣的应用范畴,都有着突飞猛进地发展。不仅出现了平绣、打点绣、纭裥绣、羽毛秀等多种针法,构图活泼、用色明亮的山水楼阁、花卉禽鸟等图样也取代佛像人物,成为了唐代刺绣的主角。所以在《风起霓裳》里,衣裙绣品更成为了身份的象征,贵人们争奇斗艳的脸面。

 

像刚被封为才人的武元华,为求进宫时博得皇帝与众不同的好印象,不惜重金在如意夹缬店但求一套与众不同的吉服。曾是尚服局天下第一针安大家与女儿琉璃妙手生化,为其吉服绣上了一枝栩栩如生的桃花,取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之意。此典故亦出自《诗经·周南·桃夭》,原本就是一首贺新娘的诗,安大家的构思自然可算是应情应景。加上聪明伶俐地琉璃解释一枝独秀比满树繁华的好处,更是正中意图在后宫出人头地的武才人下怀,也难怪母女俩人会对此赞不绝口。

 

除此之外,《风起霓裳》里亦有不少对于传统技艺的刻画:年少的琉璃天赋异禀,用金针都可以刺绣出以假乱真刺绣茶花的罗帕,以至于百步穿杨的裴行俭都误将罗帕当成真的茶花,两人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关联;琉璃经历丧母的之痛,源于母亲安大家受徒弟胁迫,为杨妃制作皇后袆衣,而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;在琉璃入宫隐姓埋名做医官,却无意间因寿衣上刺绣的不同之处被武媚娘发现,而徐徐铺开故事的新篇章。

 

通过将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精巧的刺绣进行紧密关键,《风起霓裳》依托不同人物角色对传统工艺的科普,侧面上用“一针一线”中细细穿引着观众沉浸剧情其中无法自拔,随着角色的命运共同感受刺绣文化的魅力所在。

 

匠心承担影视作品的文化职能

自古女子在绣房中一针一线织就着属于自己的岁月年华,那细细的绣线上藏着浓浓的东方味道。这些刺绣丰富多样,寓意吉祥。除了装饰美化、标识身份,显示社会地位以外,有些的绣品更是承载着厚重的情感。

 

像《风起霓裳》里有个情节,便是安氏答应琉璃,等女儿身高超过自己时,就亲手为其量身绣制一套出嫁吉服。然而待到琉璃十一年后重回故地,发生自己的身高已经超过当年母亲留下印记时,母亲却早已经阴阳两隔。这场思母情切的哭戏,看得直教观众潸然泪下。

 

类似如此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真挚品格的桥段,在《风起霓裳》里比比皆是,都从侧面印证了那些流传千年且被广泛认可的价值取向。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价值观较好地融合起来,引发现代人的深思与共鸣,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宣扬,也是对观众视觉的净化。正值当前我国影视文化也在不断对外输出的当下,《风起霓裳》的热播也必然收获着不少外国观众的关注。可以预见的是,刺绣文化也将因此在海外绽放奇异光彩。